【一體兩面:別看壞,要看好】(下)
爸爸為了三三先前的要求,整裝待發,萬事俱備只欠東風,卻聽聞三三說「不想去了」,瞬間就爆炸了。
爸爸:「你以後不準看電視了,簡直被電視迷住,為了電視什麼都不要了,連自己剛剛要求我們帶你出去都不顧了,簡直太誇張了!」
爸爸的惱怒,有著「自我價值低落」的「感受」,因為他「為了」三三想出去運動,而放掉手邊所有的工作,他的付出被三三的「不想出去了」給踩在腳下,不被尊重、沒有價值的感受便油然而生。
爸爸的眼光因為看見孩子欺騙了他,情緒因此而升起,當情緒升起,視線就會被屏蔽,焦點自然就停留在「被騙」的這個觀點上。
爸爸生氣,這個歷程有很多冰山的層次可以探討,而理解各層次的流轉,就能理解「別看壞,要看好」的豐富眼光該如何抵達。
孩子「不想出去了」,如果我們單就這一句話,本身其實並無問題,不想出去就不出去了唄,有什麼好生氣的呢?為何爸爸會對這句話生氣?那是因為爸爸帶入了「自我價值」的投射,覺得被騙,感覺自己的自我價值被孩子看輕了,為了這份自我價值,爸爸為此捍衛,這便是爸爸情緒高張的源頭。
想讓眼光豐富,第一步自然就是將孩子的「不想出去」與自己的「自我價值」切割開來,孩子的表達是孩子的,爸爸的自我價值是爸爸的,兩者彼此互沒有關連,可以同時存在,只要爸爸的情緒不被捲進去,就能以更豐富眼光看待此刻「孩子不想去」的表達。
孩子不想去,除了欺騙爸爸之外,對爸爸、孩子各自有著什麼樣的好處?對爸爸而言,可能是剛好可以繼續剛剛未完成的工作;對孩子而言,可以節省上床前的準備工作,如洗澡刷牙。
對我而言呢?我身為教養孩子的重任,我可以如何以豐富的眼光看待孩子的「我不想去?」
我是這樣看待這件事情的:過去孩子總是嚴格要求他人信守承諾,對他人不守承諾的苦楚,無法體會,剛好藉由此次事件,角色互換,三三成了不守承諾的當事者,這不是最好的教養時機嗎?讓孩子能有所體會,有所成長,這是這個事件所帶來的珍貴禮物,我是這樣看待孩子所帶來的這次事件。
#我與孩子的引導對話寫很多大家應該都疲乏了
#這次書寫脈絡希望能協助已深知脈絡的學習者釐清觀點
🔥 2021年3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:https://reurl.cc/bRDayM
✔李儀婷「愛的賽局理論‧親子教養工作坊」
唯有父母體驗了愛
才能真正的貼近孩子
給予孩子溫暖的陪伴
讓孩子成為一個高自我價值的人
親子對話值得父母一再練習